积压剧市场现状 - 2025年被行业称为积压剧"大赦年",多部多年未播剧集集中释放[1] - 积压剧定义:杀青后2-3年未播出即属积压剧,积压时间越长售价跌幅越大[1] - 行业存在"扑剧也好过压剧"的共识,播出至少能减少部分损失[2] - 同期释放的积压剧中《千秋令》《落花时节又逢君》招商惨淡,40集中35集无广告[2] 成功积压剧案例 - 爱奇艺《无忧渡》开播3天热度破9000,带动平台单日股价上涨7%,最终收获12个品牌投放67个广告[2][13] - 腾讯视频《折腰》成为2025年平台站内热度最快破30000剧集,播出近半即显现爆款相[4] - 成功积压剧共性:立项时即为高配置项目,主创团队实力强劲[2][4][6] - 古装剧/年代剧相比现实题材更具抗时效性优势[7] 失败积压剧案例 - 《人生若如初见》因积压导致市场环境变化,播出数据与招商不及预期(20多集仅2个品牌投放)[8][13] - 积压导致商业价值衰减:《人生若如初见》2022年首播6集有6个品牌,2025年重播同集数品牌数下降[13] 长剧行业困境 - 资金周转率极低:行业项目资金几年才流转一回,30%剧集能实现不亏损[11] - 制作成本高企:现实题材单集350-400万,古装题材450-500万[11] - 广告收入锐减:爱奇艺品牌广告收入从2018年110亿萎缩至2024年40多亿[12] - 招商模式转变:仅超头部项目能实现开播前招商,多数剧集需播出后追投[12] 观众行为变化 - 用户注意力时长缩短至47秒,50%观众看一集即弃剧[18] - 前五集弃剧率超50%,完播率仅20%-30%[19] - 观众偏好转向轻松治愈型内容,严肃题材接受度下降[20] - 老剧复兴现象显著:《甄嬛传》《知否》等经典剧集被反复观看[23] 行业应对策略 - 广告主可关注优质积压剧的"捡漏"机会,如《南烟斋笔录》《风起大漠》等待播项目[16] - 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平衡商业标准与艺术价值[23] - 平台应推进内容分级与精准营销,开发创新广告产品[24] - 四大平台春季招商会长剧数量未减,行业积极自救[24]
积压剧集中清库存,能否解围长剧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