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劳动,累惨“低能耗”青年
虎嗅·2025-05-22 08:19
社交网络现象 - 社交网络上出现大量教导如何成为"高能量人类"的内容,引发年轻人对自我价值的怀疑[3] - 高能量人群通过密集参与健身、野营、马拉松等活动展示精英人设[4] - 部分人群开始质疑"高能量人生"是否形成了一种社会霸权[5] 情绪劳动研究 - 情绪劳动被定义为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后的第三种劳动形式,涉及为他人舒适而调节自身情绪[9] - 服务业从业者如空姐、客服等是情绪劳动的高发群体,常出现"情绪过载"现象[10] - 情绪劳动本质反映社会权力结构,弱势群体常需无偿提供情绪价值[10] 职场代际差异 - 中年人因经济压力更易忍受职场欺压,而年轻人倾向直接辞职反抗[13] - 年轻一代拒绝过度努力,认识到努力与回报的非线性关系[14][15] - 新一代职场人将生活品质置于工作之上,反对用健康换取职业成就[15] 低能耗生活方式 - 低能耗模式倡导低碳、低脂、低速度的生存哲学[19] - 该群体偏好贴近自然的生活环境,拒绝高层办公空间[20] - 强调单线程工作模式,反对多任务并行的职场文化[22] - 追求低浓度生活状态,注重闲暇时光的价值[24] 行为策略转变 - 部分人群采用"课题分离"策略避免内耗,表演型人格更适应当代社会[11] - "发疯"行为被观察到能意外获得更多社会包容[12] - 极端情况下建议采用"外耗"策略转嫁压力,但需谨慎使用[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