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类型与分工 - 通用算力(通算)适合处理日常任务如办公和上网等基础计算需求 [4] - 科学算力(科算)专攻高精度科研问题如气候变化模拟和基因序列分析 [5] - 智能算力(智算)用于训练和运行AI模型如人脸识别和语音处理 [6] - AI专用算力(AI计算)深度定制用于神经网络训练等AI核心任务 [7] 算力技术挑战与创新 - 摩尔定律因晶体管尺寸缩小导致电子不稳定和散热问题而逐渐失效 [10][11] - 芯片制程从3纳米向1.4纳米演进并通过3D IC技术提升集成度 [13] - 专用芯片设计针对特定任务优化算力效率以突破物理限制 [14] 算力产业生态系统 - 硬件层包括CPU/GPU芯片(如海光x86、飞腾龙芯国产CPU)和存储设备(如紫光长江存储) [16][17] - 网络设备商(如华为新华三)提供路由器和交换机等数据传输基础设施 [17] - 基础软件包含操作系统(Linux/澎湃OS)、数据库和中间件以支撑硬件与应用协同 [19] - 应用软件涵盖AI开发平台(Boostkit/MindX)和行业系统(金融/医疗/交通)实现场景落地 [20] 算力市场规模与增长 - 全球计算市场总规模预计2029年达2000亿美元其中AI计算占900亿美元(年增10%)通用计算占1300亿美元(年增6%) [22] - 中国市场2029年通用计算规模预计417亿美元(占全球32%)AI计算达238亿美元(占全球26%) [23] - 2025年中国算力规模达369.5 EFLOPS(同比增26%)相当于每秒完成369.5亿亿次运算 [24] 中国算力发展地位 - 中国算力需求受大模型和多模态AI驱动快速增长 [24] - 全产业链从硬件制造到软件生态逐步提升全球竞争力 [26]
如何通俗的读懂算力?
36氪·2025-05-22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