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解码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巨轮”何以远航?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5-22 15:45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与产业体系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4.8万亿元人民币,超越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1] - 大湾区需构建国际竞争力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经济[1] - 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区域发展不协调和制度差异等挑战,但挑战也是机遇[1] 科技创新与研发效率 - 大湾区研发投入强度超纽约湾区0.6个百分点,但低于东京湾区0.2个百分点、旧金山湾区2.8个百分点[2] - 2023年大湾区国际专利申请量7.8万件,是东京湾区1.5倍、旧金山湾区1.7倍、纽约湾区24倍[2] - 大湾区创新效率高,能以较低投入撬动较高研发产出[2] 人力资本与人才培养 - 人力资本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需打造高素质人才高地[3] - 建议借鉴加州大学模式,推动清华、北大等在大湾区拓展分校,弥补工科人才培养短板[3] - 需扩大国际人才引进,提升外籍科研人员占比[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迈向高端的关键,通过知识溢出和技术渗透推动产业链延伸[4][5] - 广州南沙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开通国际班轮航线167条[5] - 南沙形成千亿级跨境电商产业集群,保税进口总额突破1000亿元[5] 深圳前海服务业案例 - 2024年前海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800多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占比64.3%,占当地GDP49.4%[6] - 华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赋能全行业,微众银行覆盖4300万家中小企业[6]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释放规模效应,带动湾区产业升级[6] 区域协同与制度优势 - 大湾区区域差异提供完整产业体系,各地优势互补[7] -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崛起得益于梯度化要素资源和技术转化效率[7] - 香港在技术研究、国际化资源整合方面优势明显,赋能内地产业升级[8] 规则衔接与科技合作 - 制度差异增加要素流动成本,需跨区域协同合作[9] - 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科研计划项目比例持续提升,推动科研成果转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