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漂绿”行为的法律规制与实践应对
搜狐财经·2025-05-23 10:26
商业银行"漂绿"行为的界定与类型 - "漂绿"指银行通过信息披露与宣传渠道夸大环境贡献、掩盖负面影响、制造虚假环保形象的行为,本质是一种信息欺诈行为 [2] - 商业银行"漂绿"行为具有专业性强、影响范围广、风险传导性高三大特征 [3] - 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绿色信贷"漂绿"、绿色债券"漂绿"、绿色金融产品"漂绿"和ESG信息披露"漂绿"四种类型 [4][5] 商业银行"漂绿"行为的法律风险 - 当前中国法律对"漂绿"行为的规制尚未形成体系化框架,环境法规和金融监管法规约束有限 [6] - 商业银行"漂绿"面临行政法律责任风险,最高可处200万元罚款并可能被暂停业务资质 [8] - 民事法律责任风险包括投资者集体诉讼和客户流失等市场惩罚 [8] - 严重"漂绿"行为可能构成欺诈发行证券罪或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等刑事犯罪 [8] 遏制"漂绿"行为的法律规制路径 - 建议在《商业银行法》修订中增设"绿色金融信息披露"专章,最高可处500万元罚款 [11] - 制定《金融机构ESG信息披露管理条例》,完善规范体系 [11] - 金融监管总局可成立绿色金融检查专项组,采取"穿透式"监管 [12] - 中国银行业协会可制定《银行业绿色金融自律公约》,建立"漂绿行为黑名单"制度 [13] 商业银行应对"漂绿"风险的实践路径 - 构建全流程反"漂绿"控制体系,落实"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管控 [15] - 建立系统化风险识别与治理流程,包括识别、评估、处理和监督改进四个阶段 [15] - 利用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反"漂绿"工作效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