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发展现状 - 低空经济概念于2021年2月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4年3月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1] -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涵盖农林植保、工业巡检、物流配送、文旅体验、公共服务、空中交通六大领域 [2]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达25.1万架,作业面积超26.7亿亩次,覆盖全国30%耕地 [2] 核心应用领域数据 - 物流领域:无人机在山区/海岛等特殊场景配送成本降低50%,顺丰西藏无人机累计飞行超4万次覆盖450个乡镇,时效提升70% [3] - 文旅领域:2024年全国持证滑翔伞飞行员数量较2019年翻倍至2万余人,国庆假期单日300余名游客体验黄河壶口瀑布低空观光 [3] - 公共服务:苏州构建无人机医疗救援"地面+空中"立体网络,无人机在灾害监测/物资投送领域效率显著提升 [4] 市场规模与技术创新 - 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2035年将突破3.5万亿元 [6] - eVTOL产业突破显著:亿航智能EH216-S获全球首张适航证,小鹏汇天/广汽集团相继推出飞行汽车产品 [7] - 预计2030年中国城市空中交通(UAM)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成为核心增长点 [7] 产业链协同效应 - 低空经济推动航空制造、材料科学、自动化控制等领域技术突破,提升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5] - 通过"航空+"模式促进农林/物流/文旅等产业融合,为AI与数字经济提供算力应用场景 [6] -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区域互联互通,包括飞行交通网络/服务保障体系等物质基础 [6] 消费市场挑战 - 当前80%低空应用集中于工农业/公共服务,消费类仅占18%,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认知度低等问题 [9] - 价格门槛高制约普及,需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重点开发高收入/发烧友等细分市场 [11] - 建议通过财税补贴/消费券/科普体验等方式培育市场,初期聚焦急快贵险等特殊需求场景 [11]
低空经济未来可期 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知识产权经济研究所所长沈映春
金融时报·2025-05-23 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