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流量控与敬畏心碰撞下的小米危机
中国汽车报网·2025-05-23 15:58

舆论危机与行业问题 - 小米汽车SU7 Ultra因"功率限制"和"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争议"引发舆论关注 [2] - 3月安徽高速事故中SU7碰撞起火致3人遇难,暴露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问题 [2] - 4月SU7 Ultra在公共道路超速至303km/h,引发对性能车安全性质疑 [2] - 行业普遍存在"夸大宣传"和"功能缩水"问题,华为联合10余家车企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批评此类现象 [2][4] 营销与技术落地矛盾 - 小米汽车宣传SU7 Ultra为"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3秒级破百",实际交付后因"功率解锁机制"引发用户不满 [3] - 1.7.0版本OTA更新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达到圈速标准(如浙江国际赛车场2分15秒)才能解锁1100kW最大功率,未达标者仅能使用662kW动力 [3] - 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营销费用同比增长42%,研发投入占比降至6.3% [4] - 车企存在"期货式宣传"现象,如宣称"完全自动驾驶"实际仅限特定场景,或量产版本减少传感器数量 [4] 供应链与技术挑战 - 小米汽车采用手机行业"深度绑定"策略,与宁德时代共建电池实验室使电芯研发周期缩短30%,战略投资18家核心供应商构建垂直协同能力 [6] - 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设计减轻1.3kg,但首批交付车型开孔未与刹车冷却系统相连,被质疑为装饰性设计且选配价格达4.2万元 [6][7] - 汽车制造容错率低,小米工程师需向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学习底盘调校,经验积累需300万公里道路测试 [7] 危机应对与行业转型 - 小米汽车48小时内暂停1.7.0版本推送,承诺4~8周取消马力解锁机制,为未交付订单提供铝制前舱盖改配服务并赠送2万积分 [9] - 华为提出"技术先行、营销透明、用户为本、标准共建"原则,呼吁建立"场景库强制认证"制度,获11家车企响应 [10] - 小米计划加强供应链管控、透明化测试流程,加速服务网络下沉并建立用户共创机制 [10] 行业发展趋势 - 智能汽车行业需从"参数竞争"转向"体验竞争",平衡技术创新与用户权益 [10][11] - 差异化数据和应用场景成为竞争核心,需回归用户需求本质并以安全透明为保障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