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计算星座发展 - 我国成功发射"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整体算力5POPS,存储容量30TB,建成后定位为千星规模基础设施,总算力达1000POPS [1] - 该星座由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国星宇航参与研发,是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将人工智能从地面拓展至太空 [1] - 星座采用"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模型上天"模式,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能协同处理多源遥感数据,在城市治理、应急救灾等领域发挥作用 [3] 算力卫星技术突破 - "三体计算星座"属于第四类算力卫星,突破传统"天感地算"模式,实现"天数天算",解决90%卫星数据被丢弃的问题 [2] - 星座具备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实现卫星互联互通和太空在轨计算能力 [3] - 之江实验室联合全球合作伙伴构建太空计算系统,2023年开始研制,2024年11月正式启动项目 [2] 星座未来规划 - 计划建成1000颗卫星规模,总算力达1EOPS,2024年完成超50颗布局,2027年前至少完成100颗建设 [5] -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规划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与地面超100个算力中心互联,构建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 [5] - 我国首个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千帆星座"已完成90颗在轨部署 [5] 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 我国已披露9个卫星星座计划,规划总发射量超3.8万颗,预计2025年商业航天产值达2.8万亿元 [6] - 2014年以来通过多项政策推动商业航天发展,2024年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6][7] -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形成完整产业体系,北京计划2026年实现可重复火箭首飞 [7] 全球太空算力竞争 - 2023年全球算力规模同比增长40%,太空成为算力竞争新领域 [8] - 美国SpaceX计划2025年测试星链V3卫星AI模块,初创企业规划在轨数据中心 [8][9] - 欧洲投入200万欧元研究太空数据中心,日本NTT计划2025-2026年试点算力卫星 [9] - 预计2035年全球在轨数据中心市场达390.9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长率67.4% [10]
开启AI太空征途 我国“三体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
中国经营报·2025-05-23 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