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罕见病新药突围战:降价50%!能否打破进口垄断下的“高价孤岛”?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5-23 18:00

罕见病市场现状 - 中国罕见病患者约2000万,仅5%能获得有效治疗 [1] - 罕见病药物年治疗费用高达150-250万元人民币,远超普通家庭支付能力 [1][3] - 戈谢病全球发病率0.7-1.75/10万,中国患者约3000人 [2] - 全球戈谢病药物市场由赛诺菲、Shire、Actelion Pharma主导,2021年前三大厂商占据超95%份额 [2] - 酶替代疗法(ERT)年治疗费用超百万元,患者经济负担沉重 [2] 本土药企突破 - 北海康成研发的注射用维拉苷酶β获中国药监局批准,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戈谢病酶替代疗法 [4] - 该药物通过药明生物技术平台实现产量提升110倍、酶比活性提升超50% [4] - 采用分段生产方式,生产工序分别在上海和无锡基地完成,降低成本并加快上市速度 [5][6] - 本土化生产可使药物价格降低30%-50%,若进入医保患者自付比例可降至10%以下 [7] - 北海康成计划通过与医保部门协商,确保合理定价同时回收研发成本 [6][7] 研发挑战与机遇 - 单个罕见病药物研发成本超2亿元,患者群体仅数千人,面临"高投入、低回报"困境 [8] - 中国罕见病患者分散在超7000种疾病中,单独研发药物经济性差 [9] - 戈谢病全球市场规模超10亿美元,持续治疗患者约5000-8000人,市场仍待挖掘 [10] - 本土药企可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份额,满足国内外患者需求 [10] - 行业建议政策优化:延长市场独占期、税收优惠、设立研发基金等 [9] 商业模式探索 - 罕见病药物需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平衡财务回报与社会价值 [10] - 本土药企需研发适合中国患者且价格合理的药物,同时具备国际竞争力 [3] - 参考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降价案例,本土药企可采用"以价换量"策略 [7] - 罕见病药物创新需政策法规支持和完善支付体系保障 [8] - 本土突破将重新定义中国创新药企价值,推动罕见病生态系统发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