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时代特征与影响 - 中国逐步向低利率时代过渡,结构性低利率已在部分领域显现,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21年的2.08%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43% [1][3][4] - 国际经验显示低利率时代通常持续十年以上,标准利率空间为0%-1%,中国LPR目前3%左右,尚未达到严格低利率水平但下行趋势显著 [3][4] -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2024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2%,大型银行、股份行、农商行分别下降1.58%、5%、6.16%,仅城商行增长1.5% [5][14] 银行业转型策略 - 头部银行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工商银行国际化板块2024年贡献集团11.8%资产、9.6%营收和11%税前利润,计划进一步提升占比 [13][16] - 银行通过"加减法"组合策略应对,2024年58家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同比激增25.93%,占营收比重升至14.4%,同时优化负债结构控制成本 [14] - 部分银行借鉴日本经验推进贷款业务转型,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优先",建立重点领域筛选机制,加大高收益区域资源倾斜 [17] 国际经验借鉴 - 日本银行业通过国际化布局突破息差依赖,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海外贷款占比达43%,海外净息差3.14%远高于国内的0.57% [8][10] - 日本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从21世纪初20%提升至近年60%,通过收购证券保险机构构建混业经营体系,深耕养老金融领域 [9][11] - 美日德银行业应对低息差存在共性逻辑但路径各异,美国富国银行依靠个人存款规模,花旗银行侧重精准定价,日本银行侧重国际化 [12] 差异化发展路径 - 大型银行推动商业模式重构,从"信贷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转型,工商银行打造"功能产品化、产品系统化"服务链条 [16][17] - 城商行采取"增收节支"策略,负债端提升活期存款规模,借鉴平安银行通过新媒体拓展客群,借助AI智能投顾降低成本 [17] - 中小银行可深耕区域市场定制专属产品,强化"GBC"联动,聚焦大银行覆盖不足的小微企业和特定消费群体 [18]
深度丨银行谋变低利率“逆风局”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5-23 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