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时代的数字版权治理
经济观察报·2025-05-24 15:04

数字内容产业现状 -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2019-2024年投融资事件超1400起,规模超2200亿元 [4] - 网络文学已发展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在线阅读市场之一,流媒体订阅模式成为视频、音乐等领域主流商业模式 [3] - AI技术使创作门槛平民化,非专业人员借助AI工具可实现专业级创作 [3] 版权问题主要表现 - AI大模型语料训练版权归属不明晰,生成内容存在同质化倾向 [5] - 侵权行为隐蔽化,包括短视频二次创作、盗版手办、游戏"私服"、网络文学"洗稿"等 [5] - 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侵权认定过于死板,维权成本高 [6] - 行业自律与公众意识不足,平台对侵权行为监管不力 [7] 国际数字版权建设经验 - 美国通过《数字千年版权法案》,欧盟通过《数字单一市场版权指令》明确保护范围和标准 [8] - 美国众议院通过《删除法案》,首次针对生成式AI滥用行为专门立法 [8] - 数字水印与加密技术广泛应用于内容保护,如音乐产业防止非法下载 [9] - 设立版权保护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如欧盟版权保护中心 [9] - 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规范,如美国唱片业协会推动数字音乐市场健康发展 [10] 国内数字版权建设举措 - 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将大中型内容平台纳入版权重点监管范围 [11]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2025年9月施行,规范AI生成内容标识 [11] -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联合华为云、蚂蚁链等建设数字版权链(DCI体系3.0) [11] - 百度接入国家级版权交易保护联盟链,腾讯支持"区块链存证+AI"查重 [11] 数字版权建设建议 - 提高侵权成本,加大法律惩罚力度,如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12] - 完善平台责任机制,建立严格"通知-删除"机制,加强内容审核 [13] - 推动技术创新,推广区块链版权登记和AI内容识别技术 [13] - 提高公众版权意识,推动全民尊重版权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