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碳中和现状与挑战 - 工业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阵地,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40%,其中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排放的80% [5] - 工业碳中和呈现"先易后难"推进节奏:短期因人口增长放缓、城市化趋稳及技术革新,高耗能产品需求进入下行周期,但长期面临高难度工艺革新与高成本约束 [5] - 破解工业碳中和还需要50%以上的技术创新,传统"单点突破"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场景,需转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8] 工业碳中和四大技术支撑路径 - 全方位推进节能,降低能源强度与需求形成减排合力 [6] - 加快用能结构低碳转型,以电气化、生物燃料等替代化石能源 [6] - 推动工艺流程创新,针对钢铁、水泥等行业推广生物质工艺与清洁改造等颠覆性技术 [6] - 依托负排放技术兜底,若2050-2060年代仍有残留排放需削减,负排放技术可作为最终解决方案 [6][7] 工业碳中和面临的三大挑战 - 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工业技术应用场景差异大(如绿氢成熟度低),需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国际合作降低研发成本 [8] - 区域协同不足:新兴产业缺乏协调易引发地方同质化竞争,需强化央地协同形成差异化转型格局 [9][10] - 全链条碳监管缺失:当前监管聚焦生产端,需从产品研发至废旧回收全周期跟踪碳排放 [11] 人工智能赋能工业碳中和的潜力与困境 - 人工智能可推动低碳技术要素升级变革,强化数据要素作用,促进要素组合优化与协同配置 [14] - 技术落地复杂:低成本减排机会未充分应用,高成本新技术难以落地,需挖掘通用场景与针对性创新 [15] - 公平性问题:AI应用可能加剧马太效应,冲击就业、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需通过转移支付、反垄断监管等机制保障公平 [15] 实践案例与平台建设 - 清华环境学院联合40余家机构打造"天工计划"碳排放数据库,实现知识产权自主可控并接入联合国环境署平台 [15] - 平台通过AI技术对接国际标准,借助大语言模型降低操作门槛,已在北京经开区等园区落地应用 [15]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灿:工业碳中和攻坚或需50%以上的技术创新,AI如何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5-25 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