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利率下降与理财市场变化 - 在降准、降息背景下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促使投资者将资金从储蓄转向银行理财市场 [1] - 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复杂的业绩比较基准表示困惑包括固定数值区间数值和指数型等多种形式 [1][3] 业绩比较基准的类型与现状 - 业绩比较基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单一数值型(如4.5%)区间数值型(如3%-4%)和指数组合型(如沪深300指数收益率×6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40%) [4][6] - 区间数值型业绩比较基准更常见于固定收益类产品例如2.2%-3.2%下限基于保守策略上限基于理想市场环境 [5][6] - 数值利率型业绩比较基准多用于现金管理类产品例如"1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50基点" [6] - 指数组合型业绩比较基准主要用于混合类产品反映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 [6] 投资者对业绩比较基准的误解 - 部分投资者误将业绩比较基准等同于实际收益例如认为选择较高基准的产品就能获得高收益 [3][4] - 理财经理指出业绩比较基准标注的收益区间并不等同于实际收益实际收益可能低于区间下限 [3][4] - 业绩比较基准的前身是"预期收益率"资管新规后改为现名称以打破刚性兑付预期 [4] 监管新规与行业规范 - 金融监管总局起草《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要求披露业绩比较基准时需说明选择原因测算依据或计算方法 [8][9] - 新规要求业绩比较基准的披露需醒目提示"不代表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不构成收益承诺" [8][9] - 同一产品同类份额的业绩比较基准在不同渠道的披露必须保持一致 [8] - 新规旨在彻底打破投资者对业绩比较基准的误解促进行业规范化和长期发展 [9] 行业专家观点 - 专家指出业绩比较基准的展示需讲清"方法论"避免误导投资者 [9] - 投资者应全面认识业绩比较基准理解打破刚性兑付的趋势并参考产品投资标的和风险等级做出选择 [9]
理财收益“雾里看花”?监管出手让业绩比较基准“看得清”
北京商报·2025-05-25 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