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背景 - 2003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凯瑟琳·福比格因四个婴儿相继猝死被判三项谋杀罪和一项过失杀人罪,刑期40年 [1] - 四名婴儿死亡年龄分别为19天、4个月、10个月和18个月,前三例死亡证明标注为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第四例才提出家族性猝死调查建议 [1] - 检方主要依据为"梅多定律"(同一家庭三次以上婴儿猝死概率7300万分之一)和当事人日记中的情绪化语句 [2] 司法争议点 - 控方未合理解释四名婴儿不同的临床特征:喉软化症、癫痫发作、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 [3] - "梅多定律"的统计模型存在根本缺陷,假设多次猝死事件相互独立,未考虑遗传或环境等共同致病因素 [4] - 司法系统过度依赖统计学公式而忽视分子生物学调查,将复杂遗传问题简化为非自然即人为的二元判断 [6] 基因研究发现 - 2018年免疫学家卡罗拉·维努埃萨团队对家庭成员DNA进行全基因组和外显子组测序 [7][9] - 发现母亲和两名女儿携带CALM2-G114R突变,该突变通过损害钙调蛋白功能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 [11][12] - 功能实验证实该突变影响心脏钙通道CaV1.2和RyR2,可能引发长QT综合征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 [12] - 两名儿子检测到巴松管基因(BSN)潜在致病变异,与癫痫临床症状吻合 [17] 技术突破 - 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可深度检测占基因组1.5%的蛋白质编码区,覆盖85%已知致病突变 [10] - 液相探针捕获技术使测序深度达200X以上,能识别低至5%的镶嵌突变 [10] - 相比传统STR分型技术,新一代测序(NGS)实现从身份识别到病理解码的维度升级 [10][22] 案件影响 - 2021年90多名科学家联名提交基因证据请愿书,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 [18] - 2023年凯瑟琳获释,成为基因技术推翻司法误判的标志性案例 [18] - 推动法医鉴定从间接推测转向分子诊断,建议将WES/WGS纳入不明原因猝死标准化尸检流程 [21] 行业趋势 - 便携式测序仪实现现场DNA分析,支持灾害现场等特殊场景的实时检测 [22] - 2023年已鉴定数百个猝死相关罕见变异,涉及心脏离子通道和神经发育基因 [22] - 法医数据库种族偏差问题凸显,约30%"疑似致病"变异在跨种族人群中实际为良性 [22]
母亲因四个孩子接连猝死被判谋杀,20年后百名科学家为她翻案
虎嗅·2025-05-26 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