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药物市场发展趋势 - 多靶点药物成为行业竞争焦点,已从单靶点竞争转向系统性干预逻辑的延伸,涉及动力学和构象演化的精准预测能力 [1] - 三靶点药物研发高度依赖AI技术参与结构预测和构象筛选,诺和诺德、礼来等已与AI制药公司展开合作 [1] - 多靶点药物面临毒性波动、构象不稳定、免疫原性提升等系统性副作用挑战,临床验证阶段仍需接受真实世界检验 [1] 技术路径与市场分层 - 减重药物技术路径分化为口服药、长效注射和极致性价比三条互斥方向,对应不同消费人群需求 [2] - 口服药侧重依从性和便利性,长效注射针对慢性病患者,性价比产品面向自费或非医保市场 [2] - 国产仿制药围绕司美格鲁肽改良设计,初代产品如利拉鲁肽占据低价市场,多靶点药物将延续这种分层但起点更高 [2] 企业竞争策略 - 玛仕度肽作为双靶点产品选择性价比路径切入市场,避开替尔泊肽的高端市场 [2] - 恒瑞医药专注双靶点口服化路径改善患者体验,翰森制药采用FC融合蛋白技术降低免疫原性与成本 [3] - 企业竞争核心在于通过可靠性、安全性占领空白人群市场,而非单纯技术先进性 [4] 三靶点药物竞争格局 - 三靶点药物竞争具有首发定锚效应,先发企业将掌握定价权和专利高地 [5] - 三靶点后竞争仍需回归长效、口服、性价比三条主线,四靶点药物当前受限于技术和临床风险 [5] - AI在三靶点药物设计中角色从主导变为支持,企业需具备数据闭环和临床协同能力 [6][7] 行业未来方向 - 三靶点药物是GLP-1类药物下一主战场,要求企业对疾病网络、多维构象变化和商业化节奏有全面把控 [7][8] - 行业进入门槛提高,只有完成技术到商业闭环的企业才能获得定锚权,其余企业只能在空白市场寻找机会 [9][10]
减重药的这个生意能玩多久?
虎嗅·2025-05-26 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