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药信用评价制度或将更新,企业失信企业如何应对“天价”惩罚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5-26 19:08

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更新 - 国家医保局将发布2025版医药价格和招采失信事项目录清单及操作规范,对评级档次、部门协同、惩戒力度进行优化 [1] - 现行四档评级(一般/中等/严重/特别严重)将调整为三档(失信/严重失信/特别严重失信),并下调"特别严重失信"涉案金额标准 [3] - 强化对伪造医疗文书、集采围标串标等行为的惩戒,跨部门"监管统一战线"有望建立 [3][4] 制度实施现状与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国评定失信企业735家(一般失信612家、中等失信76家、严重失信40家、特别严重失信7家) [1][6] - 2024年案源信息1369条,较2022年1192条增长15%,特别严重失信企业从4家增至7家 [6] - 企业失信主因集中于商业贿赂(如誉衡制药因代理商回扣被评"严重失信")、供应问题和异常投标 [6][7] 责任边界争议与监管趋势 - 生产企业或需对经销商不当行为承担连带责任,需在合同中明确合规要求并履行监督义务 [2][8] - 现行制度规定子公司失信行为由母公司担责,未来责任边界可能进一步向厂商平移 [8] - 行政处罚与信用评价衔接机制尚未畅通,但新版制度强调纳入更多部门问题线索作为评级依据 [9] 信用修复机制探索 - 企业可通过终止失信行为、整改、降价、捐赠收益等途径修复信用 [10] - 部分省份试点"预修复"机制,允许企业在正式评级前主动纠错 [10] - 专家建议新增修复条件如长期降价承诺、合规体系审核、公益贡献等 [10] 历史背景与政策沿革 - 2020年制度初建时,全国百强制药企业超半数存在回扣行为,单案回扣金额超2000万元 [5] - 2023年优化措施要求公示所有失信评级结果,并对严重失信企业实施集采禁入或约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