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公交服务初心,莫让“广告码”损害城市形象
南方都市报·2025-05-27 13:32
公共服务商业化边界 - 珠海公交乘车码因广告诱导陷阱引发公众质疑,视频显示用户被诱导办理4个付费业务,每月累计扣款50元[1] - 公共服务允许商业化以支持运营,但过度商业化会背离便民初衷,公交乘车码频繁弹窗广告影响用户体验并可能导致误操作[2] - 老年人群体尤其易受误导性广告影响,不熟练的智能手机操作使其更容易误触办理付费业务[2] 运营方应对与问题延续 - 运营方回应称视频系"摆拍"并下架相关广告,但乘车码页面仍保留弹窗广告等干扰性设计[1][3] - 该问题并非首次曝光,2024年10月南方都市报曾报道广告泛滥问题,运营方仅屏蔽网贷广告而未彻底整改[3] - 运营方在商业利益与公共服务间失衡,短期经济收益可能损害城市形象和口碑[3] 行业改进建议 - 公共服务数字化应恪守"功能第一"原则,运营方需减少干扰性广告设计并探索财政补贴与企业赞助结合的可持续模式[3] - 监管部门需明确广告投放标准,包括内容、位置、频率及禁止误导性设计[3] - 应建立有效监督和投诉机制,防止违规行为改头换面再次出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