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大涨 - A股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5月26日逆势大涨,5月27日热度不减,板块炒作与核能商业化加速有关 [1] - 可控核聚变一旦实现将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1升海水提取的氘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全球海水氘储量可供人类使用上百亿年 [1] 技术路径与产业链现状 - 全球聚变研究主要采用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种路径,磁约束聚变因技术成熟度高被视为最有效途径,代表性项目包括ITER和国际点火装置(NIF) [1] - 国内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上游为原材料企业(西部超导、上海超导、安泰科技等),中游为设备厂商(国光电气、安泰科技等),下游为应用厂商(中国核能电力、中广核)和科研院所 [2][3] 关键企业动态 - 西部超导是国内唯一承担ITER项目超导线材生产的企业,2024年建成高性能超导线材产业化项目,已为CRAFT项目交付产品并开始为BEST项目批量供货 [3] - 国光电气生产的偏滤器和包层系统是ITER项目关键部件 [3] - 东方钽业实现高纯铌箔在核电领域应用的国内零突破,但2024年核聚变业务收入占比不大 [4] 商业化进程展望 - 业内普遍判断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将在2030年前后到来,FIA报告显示26/37家公司预计2035年前实现首台机组并网供电,19/35家公司认为2035年前可满足商业化运行条件 [5] - 合肥BEST项目2027年完工,目标成为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并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5] - 聚变新能(安徽)完成A轮融资后注册资本增至145亿元,专注于核聚变商业化转化 [6] 技术挑战 - 商业化需满足劳森判据(等离子体三乘积高于临界值)和聚变增益Q>1(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 [6] - EAST装置2024年1月实现亿度千秒运行,但未提及聚变增益,长期稳态燃烧仍需突破 [6]
可控核聚变“掘金”热持续,产业链初具雏形 商业化之路还要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