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面向“十五五”,各地汽车业转型——急不得、慢不得、虚不得
中国汽车报网·2025-05-28 11:22

汽车产业总体发展态势 -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汽车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前4个月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1000万辆 [2] -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版图重构,传统汽车重镇优势减弱,新兴汽车城市崛起 [3][4] - "十五五"期间多地将汽车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行业进入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 [3] 区域竞争格局变化 - 2017年汽车产量前五省市为广东、上海、吉林、湖北、重庆,2024年变为广东、安徽、重庆、江苏、山东,2025年一季度前五为安徽、广东、山东、重庆、江苏 [4] - 吉林汽车产量从2017年282万辆下滑至2024年150万辆,排名从全国第三降至第九 [4] - 重庆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32万辆,增速领先全国平均水平60个百分点 [5] -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7年3.40万辆增至2024年137.61万辆,占全国10.5%,形成完整产业链 [5] 产业转型典型案例 - 重庆发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规划,目标2025年产销量占全国10%以上,依托长安汽车、赛力斯等企业建立成熟产业集群 [5] - 合肥通过引进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等整车企业及国轩高科等零部件企业,实现从53.79万辆(2017年)到137.61万辆(2024年)的跨越式发展 [5]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部分地方政府受短期利益驱动盲目投资新能源汽车项目,高峰时期近300家企业现仅存寥寥数家 [9] - 地方保护主义表现为:补贴本地企业、设置地方检测许可、充电设施准入限制、采购倾斜等五种形式 [10] - 云南楚雄、江西赣州等地存在违规设置充电桩特许经营权等市场准入壁垒行为 [9] 政策监管与市场规范 - 2020年四部委联合发文遏制新能源汽车盲目投资 [10] - 2022年商务部等17部门出台措施破除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 [11] - 2024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明确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要求 [11] "十五五"发展趋势 - 新能源汽车增速将从高速增长转为快速增长 [12] - 行业将迎来大洗牌,多数企业未来几年确定去留 [12] - 全固态电池、线控底盘、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将实现产业化 [12] - 产业区域布局向泛集聚化发展,部分区域确立领先优势 [12] - 产业链向规模化、低碳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12] - 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等领域融合将实现商业化突破 [12] 地方发展建议 - 各地应结合禀赋在整车制造、零部件、设备软件、电池回收等环节培育新增长点 [13] - 需避免盲目跟风,参考杭州(科技创新)、合肥(产业链整合)等差异化发展路径 [13] - 需吸取"大干快上"教训,科学规划氢能等新兴领域布局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