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喜欢鉴定AI?
虎嗅·2025-05-29 13:16
AI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的融合 - AI生成内容在文字生产速度上已与短视频相当,80%的文章内容可由AI生成[2][3] - AI能够精准模仿创作者风格,甚至比创作者本人更符合其历史风格特征[8][9] - 创作者手工修改部分反而被误判为"AI味重",显示人类创作与AI生成界限模糊[7] 内容价值评判标准转变 - 内容价值取决于信息可靠性而非生产方式,AI辅助生成的新闻稿可能比人工编造的更真实[19][20] - 学术论文价值核心在于实验可重复性和理论创新性,AI撰写工具不影响研究成果实质价值[22][23] - 文科研究价值体现在观点新颖性和启发性,AI工具使用与否不改变内容质量[24] AI内容的社会接受度矛盾 - 用户对AI生成内容存在系统性偏见,相同内容标注AI来源后评价显著降低[31][32] - 实验显示人们实际偏好AI画作,但公开场合会表演性否定AI作品[34][36] - "AI鉴定"行为演变为社交攀比手段,通过展示辨别能力获取社交认同[38][39] AI鉴定技术的发展悖论 - AI鉴定技术依赖AI自身,导致"以AI对抗AI"的循环将随技术发展失效[42][43] - 未来内容评判将回归信息质量、情感共鸣等本质维度,而非生产方式[44] - 实质性AI鉴定可能消失,但作为社交表演的鉴定行为将持续存在[45][47] AIGC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 - "外国山海经"类AI怪物短视频在抖音/TikTok获数百亿播放量,验证娱乐性内容无需完美拟真[27][28] - 用户审美迁移可能导致更偏好AI生成内容,尤其在满足"图一乐"需求的场景[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