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保护集美大社社区多样性,管理须回应陈嘉庚倡导的公共性
第一财经·2025-05-29 20:16

大社的多样性与社区发展 - 大社的多样性体现在多数的个体在不同时间上创造的商业形态,包括甜品店、饮品店、咖啡店、小酒馆、面包店、旧物店、音像店、书店等 [4] - 大社的商业模式具有低成本特点,店面小、租金总价低,年轻人创业压力较小 [4] - 大社的社区感体现在外来创业者之间的互相支持,如互相消费、举办社群活动(电影欣赏、摄影展、读书会、旧物交换等) [4] 大社的历史与商业演变 - 大社的旅游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陈嘉庚规划集美为文化风景区,修建龙舟池、游泳池、植物园等公共设施 [2] - 上世纪90年代,大社已有旅游商业活动,如龙舟池摆摊卖旅游小商品,部分摊主成为"万元户" [2] - 大社的商业业态随时代变化,从早期的"黄赌毒"到现代的主题商店,体现其开放性和流动性 [5] 大社的人口结构与身份认同 - 大社本地人与外地人比例约为1:1,这一比例从20世纪30年代延续至今 [5] - 外地人主要经营村内店铺,本地人则倾向于在村社外围寻找较大店铺,显示本地人更强的支付能力和创业实力 [7] - 本地人通过祖厝、祠堂、方言等方式保持明确的身份认同,但外地人与本地人已交织在一起 [7] 大社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冲击 - 大社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正月十五割香、龙舟赛)因少子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逐渐开放给非本地人参与 [9] - 龙舟赛从传统角头竞争转变为体育竞技项目,本地参与者减少,需邀请集大体院学生补充 [9] - 禁燃政策等行政干预对传统文化活动(如割香节)造成直接影响 [9] 大社的空间规划与公共性 - 集美学村范围内围墙占地问题突出,若能退让围墙或降低高度,可改善公共空间 [11] - 南薰楼作为集美学校的精神象征,因建筑遮挡难以被看到,需通过拆除防盗窗等措施恢复其可见性 [11] - 集美街道应更多关注公共性实践,而非仅通过刷墙宣传陈嘉庚故事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