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两大光荣使命、12个飞行阶段 天问奔赴太空开启“追星”路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迈出新步伐 [1] - 任务周期约10年,包含对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和对主带彗星311P探测两大目标 [7][19] - 探测器配置11台科学设备,包括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等先进仪器 [23] 发射技术突破 - 采用最新版长征三号乙火箭,完成108次发射后可靠性及运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5] - 发射窗口仅4分钟,入轨速度需达每秒11.2公里,精度要求比普通高轨任务高一倍 [3] - 通过改进制导方法确保火箭在较大偏差情况下仍能满足高精度入轨要求 [3] 目标天体特性 - 小行星2016HO3直径仅50米,是地球"准卫星",轨道特殊且极为稀有 [7][9][13] - 主带彗星311P具有六条彗尾,形态奇特,可帮助研究小行星与彗星关联 [21] - 2016HO3可能保留太阳系原始信息,是研究天体演化的"活化石" [11] 任务技术挑战 - 需在微重力环境下实现1米级着陆精度,远超国外15米水平 [17] - 采样面临样品逃逸风险,需克服"小、快、怪"天体的不规则特性 [17] - 共包含13个飞行阶段,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的动态工作模式 [15][17] 科学价值 - 有望揭示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及形成过程 [11] - 可解答主带彗星与小行星的演化关系问题 [21] - 通过光谱分析获取天体物质成分的详细信息 [23] 任务时间节点 - 返回舱计划于2027年底携带样本返回地球 [19] - 主探测器将继续飞往主带彗星311P执行后续探测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