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智能体“潮涌”大浪淘沙考验开发企业多重能力
证券时报·2025-05-30 02:28

AI智能体发展现状 - 国内首家由42名人工智能医生运营的AI医院诞生,实现从挂号到随访全流程自主化[1] - 2023年ChatGPT引爆大模型技术后,国内"百模大战"已升级为"智能体争艳"[2] - 头部综合类AI原生应用智能体数量已超10万个,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增速约260%[3] - 智能体提及率超过大模型,成为科技企业CEO最关注话题[3] 技术架构与行业应用 - AI智能体由大模型充当"大脑",应用工具/硬件终端作为"手脚",通过Anthropic MCP等协议连接[2] - 金智维Ki-AgentS深度融合RPA技术,已在政务/金融/汽车/医疗等行业落地[2] - 中兴通讯推出星云智能体,已在教育/医疗/电力等10余个场景实践[3] - 蚂蚁集团计划一年内打造百位名医AI智能体,覆盖肿瘤/慢病等领域[3] 市场驱动因素 - 通用大模型市场格局基本稳定,企业转向通过智能体实现大模型落地[4] - 过去两年AI市场80%投资集中在算力,智能体成为转化技术价值的关键载体[5] -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智能体为关键方向,多地出台专项政策支持[7] 技术突破 - 百万级上下文窗口技术和MCP协议解决了跨任务记忆断裂问题[7] - 开源技术如AutoGLM推动模型升级,硬件优化使算力成本下降[7] - 智能体从"辅助工具"跃升至"核心生产力",在金融/制造业加速渗透[7] 行业挑战 - 市场存在将传统技术包装成"伪智能体"的现象[8] - 企业级智能体单场景开发成本普遍超百万元,多数项目难以回款[8] - 智能体集中在客服/审批等通用场景,同质化严重[8] - 重工业非标设备数据难以集成,复杂任务可能产生错误决策[9] 未来展望 - 标准化运作场景将成为智能体最先落地领域,未来将拓展至复杂场景[10] - 企业AI应用最终形态将是异构算力+多模型+海量智能体协同[10] - AI深度融入企业流程将重新定义核心竞争力,但实现需长期投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