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为何爆红的新商业,大多都具有显著的“公共设施”特征?
36氪·2025-05-30 10:08

商业模式转型 - 购物中心功能定位从商品交易场所转向具备公共性特征的复合空间,增加绿地、公共场馆和公益活动等元素 [1] - 商业空间不再单纯依赖商品交易吸引消费者,而是通过公共功能和社交关系构建价值 [1] - 行业竞争从显性业态比拼转向隐性文化价值深挖与消费粘性锻造 [2] 业态创新瓶颈 - 国际前沿业态创新已基本完成国内市场渗透,难以持续产出颠覆性新业态 [2] - 沉浸式艺术展、虚拟现实体验等创新业态初期流量峰值与后续运营断崖式下跌,暴露价值沉淀能力缺陷 [2] - 消费者对创新业态出现审美疲劳,难以复现过往爆发式增长 [2] 场景化运营挑战 - 商业空间场景化热潮中,70%的场景在一年内进入流量衰退期,客流量持续性较差 [3] - 过度依赖短期场景刺激导致客流疲劳,难以建立长期情感联系 [3] - 购物中心探索转变为社交平台和公共空间以提升客户体验持久性 [3] 消费价值观变迁 - Z世代消费行为从产品性能转向精神共鸣诉求,将消费视为自我价值外化载体 [4] - 商业空间需突破物理交易场所定位,构建具备价值传导功能的"社会意义容器" [4] - 低碳环保、文化包容、动物友好等议题重构消费者对商业空间的评价体系 [5] 社交功能升级 - 商场从经济场域转向承载社交、文化与公共价值的复合空间,成为城市生活连接节点 [6] - 商业体设计开放式广场、主题社群空间等设施,构建线下社交仪式场域 [6] - 购物中心嵌入非商业模块如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展览空间,承担传统公共机构角色 [6] 行业本质重构 - 商业核心价值从内容丰富与业态迭代转向提供"意义体验",承载陪伴、参与感等无形价值 [7] - 购物中心脱离"消费场"原型,转化为城市共同体的"情感锚点"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