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况 - 预制菜定义: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 [1] - 分类方式:根据预加工程度分为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和即配类 [1] 产业链剖析 - 生产企业类型:分为自产自销企业和委托代工生产企业两大类 [3] - 上游企业:包括农作物种植、米面粮油初加工、畜禽水产养殖屠宰及调味品制造企业 [3] - 下游消费端:涵盖大型商超(盒马、沃尔玛)、电商平台(叮咚买菜)、餐饮企业(广州酒家)及便利店(全家、罗森) [6] - 物流支持:顺丰物流、京东物流等贯穿产业链运输环节 [6] 行业发展历程 - 阶段划分:从1990年代起步,2012年冷链技术突破,2020-2023年疫情推动增长,2024-2025年进入食品安全整治与创新阶段 [9] 行业政策方向 - 政策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完善冷链物流设施,推动标准化生产 [11] - 具体措施:农业农村部打击非法添加行为(如"瘦肉精"),市场监管总局强化预制菜安全监管 [13] 行业发展现状 - 市场规模:从2019年2445亿元增至2023年5165亿元(CAGR超20%),2024年达5466亿元(同比+5.83%) [14] - 毛利率趋势:上市公司毛利率从2018年20.07%降至2024年13.79%,反映竞争加剧 [16] - 行业分布:食品加工企业占百强榜54%(安井食品、双汇),餐饮企业占23%(海底捞),农林牧渔占17%(国联水产) [18] 行业竞争格局 - 区域分布:山东(2959家,占全国21.2%)、河南(1885家)、江苏、安徽为主要聚集地,华东华中地区因农业资源与交通优势集中 [21] - 企业竞争:双汇发展、安井食品营收规模超百亿元,安井2024上半年速冻食品业务同比+13.04%,煌上煌屠宰加工收入同比+50% [23] 行业发展前景 - 规模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0亿元 [25] - 驱动因素:城镇化深化、消费升级、技术革新推动标准化与全链条整合 [26] - 趋势方向:C端零售加速布局(家常菜、地域特色食品)、供应链工业化(中央厨房、冷链扩展)、行业集中度提升(并购整合) [26]
预见2025:《2025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2025-05-30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