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龙”生财传非遗
经济日报·2025-05-30 16:08
产业发展现状 - 梓埠镇龙舟产业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预计2024年突破4000万元 [1][3] - 目前拥有80多家龙舟生产企业,500余名工匠,形成完整产业链 [3] - 龙舟年产量从分散式小作坊的20多艘增至2024年的1200艘 [4] 生产模式转型 - 从传统手工制作(20多道工序耗时半个月)转向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生产周期缩短至一周) [2][3] -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优化结构,首创玻璃钢漆工艺使龙舟寿命延长30% [4][5] - 订单式生产模式覆盖设计、选材、售后全流程,团队规模从零星几人扩展至20余人 [5] 产品与市场拓展 - 从地域性民俗符号发展为国际赛事供应商,产品辐射周边县市及东南亚 [2][5] - 抓住亚运会机遇打造国标龙舟,抢占高端市场 [6] - 发展"非遗+旅游"模式,提供制作体验、个性化模型定制等服务,带动相关文旅产业年产值近千万元 [6] 技术创新与人才结构 - 年轻匠人引入现代审美(如龙舟彩绘每日完成4条纹饰)和现代管理理念 [6] - 非遗传承人培养徒弟50年,徒弟群体涵盖传统匠人、跨国文化传播者及女性从业者 [5] - 工匠平均年龄超60岁,面临人才断代危机,需通过校园课程和工作坊吸引青少年 [7] 行业挑战与建议 - 款式差异导致产业化受阻,季节性生产使70%厂家仅开工3个月/年 [7] - 建议制定"基础标准+地域特色"规范,开发文创衍生品破解季节性限制 [7] - 推动龙舟文化进校园,组建社团激活非遗生命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