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用“AI率”对论文“一票否决”科学吗
科技日报·2025-06-03 09:01

高校毕业论文AI检测新规 - 多所高校针对2025届毕业生出台规定,明确限制毕业论文中AI生成内容比例,部分院校将"AI率"高低直接与论文合格标准挂钩[1] - 新规旨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包括AI代写论文、编造案例数据等现象,但催生了"降AI率"灰色产业链,涉及文本结构调整、标点符号修改等服务[1] AI检测技术局限性 - 检测系统通过分析词汇词频、句式结构等特征判断AI生成内容,但存在误判风险:朱自清《荷塘月色》被某系统判定为"总体疑似度超60%"[2] - 技术悖论在于AI本身模仿人类语言规范,与学术写作要求高度重合,导致原创内容可能被误标,AI生成内容亦可规避检测[1] 学术评价体系争议 - AI检测工具数据仅能作为参考,学术委员会应基于教育过程专业判断,导师可通过日常了解辨别学生真实写作水平[2] - 论文质量核心标准应为独立思考、创新观点、研究方法及数据可靠性,而非字词句的"AI味"[2] 教育本质与AI定位 - 高等教育目标应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非"通过检测的写手",AI在学术生产中仅能承担辅助性功能[3] - 学术评价中人的主体性不可替代,技术工具无法取代导师和审稿人的专业判断[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