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万达近期以500亿元打包出售48座核心区域万达广场,平均单价10.4亿元,显著低于去年15亿元/座的市场估值,属于"骨折价"抛售优质资产 [4] - 出售核心资产主要因公司面临914亿元流动负债压力,2024年Q3净现金流仅100亿元,需9年才能覆盖短期债务,迫使持续"断臂求生" [25] - 交易后万达保留运营权但丧失产权,接盘方包括太盟、腾讯、京东等战略投资者,形成"豪华阵容"各取所需 [2][19][22] 资产出售详情 - 交易规模:48座广场覆盖39城,一线/准一线占比33%,二线27%,包含北京石景山等运营超10年的成熟项目 [2][3] - 估值对比:杭州拱墅万达去年挂牌价14.8亿元(租金回报率8%),本次打包价相当于折价30% [4] - 历史累计:2023年至今已出售85座广场,占全国513座的16.6% [4][11] 万达资产版图演变 - 转型历程:2015年启动轻资产转型,2020年后每年新增轻资产项目占比超60%,2025年计划开业14座中仅1座为重资产 [26] - 出售路径:2017年起先后剥离文旅(637.5亿元)、酒店(24.9亿元)、影视(阿里巴巴/儒意接盘)等非核心资产 [8][9][11] - 剩余资产:截至2024年底仍运营513座广场(7090万㎡),但产权资产持续减少,核心转向运营服务能力 [11][12] 资本运作与控制权 - 对赌困局:珠海万达商管四次IPO失败触发300亿元回购条款,2024年太盟等注资600亿元换取60%股权,万达持股降至12.3% [14][15][17] - 管理权变更:太盟高管接任珠海万达商管董事长,王健林控制权大幅削弱 [17][18] - 股权架构:剩余27.66%股权分散至7家新公司,含阳光人寿持股,增加协调复杂度 [17] 接盘方战略意图 - 太盟投资:遵循"控制权收购"策略,瞄准商业地产周期底部机会,计划通过运营提升资产价值 [19][20] - 互联网巨头:腾讯看重线下场景数字化(小程序/企业微信导流),京东布局零售生态协同(前置仓/体验店) [22][23] - 险资逻辑:阳光人寿等追求稳定现金流,商业地产租金收益匹配长期资金需求 [24] 行业与运营策略 - 下沉市场:百强县布局近30个项目,2024年新开25座广场中半数位于三线以下城市 [6] - 轻资产模式:输出品牌管理收取服务费,避免负债扩大,但盈利能力受限 [6][12] - 行业对比:万达广场出租率及品牌认可度仍具优势,尤其在低线城市 [6]
王健林还得接着卖万达
搜狐财经·2025-06-03 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