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百货的自救困局:巴黎春天的十年试错
36氪·2025-06-04 10:07

你有多久没去过"巴黎春天"了? 这座2001年开业的百货大楼,作为淮海路的地标曾风光无限。它见证了上海零售业的黄金时代——巅峰时期全国43家门店(上海12家门店),年营收超41 亿元。而今,它在全国仅存22家门店(上海仅剩7家门店),营收缩水至13.6亿元。 十年间,从浦建店的"乐园百货"到淮海店的"首店矩阵",巴黎春天的转型实验如同在玻璃橱窗上作画,既想保留百货的基因,又渴望描摹购物中心的轮 廓,最终却在两种商业形态的夹缝中渐失光彩。 01 被时代推上"手术台"的百货"巨人" 2013年是中国零售业的分水岭。 当环贸APM的巨型穹顶点亮淮海路、K11将艺术展搬进商场时,传统百货仍在用"满199减100"的喇叭声维系人气。 这一年,上海购物中心数量突破百家,其"体验式消费"模式对百货业态形成降维打击。同时百货业态还面临电商冲击的双重挤压。 面对这一颓势,巴黎春天不得不启动自救"手术",试图通过"购物中心化"和"生活方式化"来重获消费者青睐。 02 百货基因改造的阵痛 浦建店作为1.0版试验田,试图用"类购物中心"模式缝合百货与新兴消费的断层。 历时三年有余,浦建店在不闭店的情况下于2019年6月完成整馆焕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