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百货的自救困局:巴黎春天的十年试错
36氪·2025-06-04 10:07

公司经营状况演变 - 公司作为淮海路地标于2001年开业,巅峰时期在全国拥有43家门店(其中上海12家门店),年营收超过41亿元 [1] - 目前公司在全国仅存22家门店(上海仅剩7家门店),营收缩水至13.6亿元 [1] 行业背景与公司转型动因 - 2013年被视为中国零售业分水岭,购物中心数量突破百家,其“体验式消费”模式对百货业态形成冲击,同时百货业态还面临电商冲击的双重挤压 [4] - 面对行业颓势,公司启动自救,试图通过“购物中心化”和“生活方式化”来重获消费者青睐 [4] 转型实验1.0:浦建店模式 - 浦建店作为1.0版试验田,采用“类购物中心”模式,历时三年多于2019年6月完成整馆焕新,打造“新世界乐园百货”概念,包括屋顶亲子农场、中庭“钢琴阶梯”及54米巨型滑梯 [6] - 改造后工作日日均客流回升至2.5万人次,节假日日均客流恢复至3-4万人次,但存在客流分布不均问题,B1层生活馆人流密集而三楼四楼服装区冷清,网红滑梯热潮退去后吸引力减弱 [6] 转型实验2.0:淮海店模式 - 淮海店在2022年开启更激进的2.0版生活方式中心重构,将黄金珠宝及美妆柜台清出首层,引入FIVE GUYS中国首店等品牌,零售占比压至11%,并引入48个新品牌 [7] - 淮海店摒弃传统按品类细分方式,改为以主题进行布局,并引入密室逃脱、脱口秀剧场等体验业态,FIVE GUYS开业首日排队达三小时 [7] 转型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 存在商业逻辑撕裂问题,例如B2层28元工作日套餐热销,而楼上人均100元左右的餐厅即使推出6折套餐仍门庭冷落,不同楼层客流差异显著 [10] - 公司转型存在对传统百货商业模式的路径依赖,例如在引入新业态的同时仍固执保留部分传统百货区域,暴露决策层认知割裂 [10] - 组织架构上采用三级管理+双线管理并行,区域权限被大幅削减,导致空降管理缺乏对区域市场的深入洞察,自营业务孵化失败率高,挤占优质租赁资源 [11] 运营层面的问题 - 转型困于“物理空间改造”表层,例如浦建店耗费百万打造网红滑梯却未配套亲子动线及关联消费设计,无法有效带动关联消费 [14] - 对网红品牌/首店矩阵过度依赖产生泡沫,部分品牌与客群契合度不高,忽略客单价断层,导致开业期人气退潮后出现首店泡沫,部分品牌开业不足一年即撤店 [14] - 数字化基建缺失,线上商城仍停留在十年前水平的积分兑换系统,而竞争对手已实现AR试妆、跨店库存调配等深度服务 [15] 行业转型方向与启示 - 百货业的出路不在于业态比例的简单调整或网红品牌的堆砌,而在于对“人货场”关系的彻底重构,未来的百货应是“生活方式的体验场” [16] - 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更快地做好新旧平衡,适应“体验+数字化”的新模式,否则将面临“关店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