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租赁还是购买?企业该如何理性做出写字楼决策
36氪·2025-06-04 10:12

行业趋势与市场变化 - 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现金流压力加大以及"租赁+弹性空间"新办公趋势兴起,正在动摇企业购置写字楼的传统逻辑 [1] - 一线城市写字楼租售价差扩大,空置率持续高位运行,资产估值逻辑发生根本性变化 [1] - 企业对办公空间需求从"拥有"转向"使用",从"固定资产"转向"战略资源" [1] - 2023-2024年北京与上海出现"租售价差历史最大化"现象,部分核心地段出现"购入年化回报率>租金综合支出"倒挂区间 [8] 企业购置决策关键变量 - 五大关键变量影响决策:组织稳定性、现金流状况、办公空间使用频率、地段依赖性、资产策略导向 [6] - "组织稳定性"+"资产策略导向"是企业购置意愿的两个最强前导指标 [6] - 高适配特征包括成熟型组织、现金流稳健、空间使用率高、强地段要求、有资产配置意图 [6] - 低适配特征包括快速扩张期、资金紧张、远程办公占比高、无地段需求、倾向轻资产 [6] 市场周期与购置时机 - 市场上升期(2016-2018)租赁成本上升,购置可锁定成本;市场下行期(2020-2024)租赁议价空间大,资产估值处于洼地 [7][8] - 写字楼价格波峰滞后租金波峰2-4个季度,价格低谷出现在宏观经济筑底、租金未反弹时段 [9] - 2023-2025年是高净值企业、国企央企购置窗口期,呈现租金稳定+售价洼地特征 [9] - "空置率"与"成交均价"剪刀差最大化阶段是买方定价能力最强时段 [9][10] 企业生命周期与购置逻辑 - 初创期:以轻资产为主,不建议购置,优先选择共享空间或短租合同 [13][14][15] - 成长期:权衡锁定办公成本、构建品牌认知、预留弹性空间,优选可分租资产 [16][17][18] - 成熟期:多目标考量组织效率、资产资本化、资本市场信号,建议配置长期持有型资产 [19] - 转型期:谨慎新增购置,优先轻资产模式或合资共建,聚焦资产重组 [20] - 资产化期:视写字楼为稳定收益+抗通胀的资产配置,基于租金回报率与REITs可能性决策 [21] 不同类型企业购置策略 - 高成长型民营企业:倾向核心地段适中面积、可分割写字楼,采用"购租组合"策略 [22][23] - 总部型央企/国企:看重地段稀缺性与建筑形象,倾向全自持或自建总部园区 [24] - 科创型/轻资产企业:以租赁为主,仅在财务充裕或IPO时购置小型核心单元 [25][26] - 金融/保险企业:首选核心地段稳定出租物业,纳入"债券+类固收"配置体系 [27][28] 城市与市场购置窗口 - 最优购置窗口出现在"市场底部与预期拐点交汇处",如2023下半年-2025下半年 [30][31] - "新三度模型"判断区域价值:供需张力度、产业耦合度、资本安全度 [32] - 结构性机会包括老旧甲级写字楼改造、新交付项目去化压力资产、特色产业园分散持有空间 [34] - 政策导向从"压缩供给"转向"分级分类支持",利好优质区域高效运营资产 [35][36] 决策评估模型与案例 - 五维评分模型:发展阶段匹配度(15%)、财务能力(30%)、价格窗口(20%)、区位价值(25%)、非财务收益(10%) [38] - 上海高成长消费品牌案例:不建议购置,因组织未稳定、前滩短期供给压力大 [39][40][41] - 北京成熟科技公司案例:建议购置,因组织稳定、现金充裕、价格触底、地段稀缺 [4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