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成效 - 呼和浩特市属国企资产规模突破2000亿元,利润总额增长2.57倍,负债率下降10.4个百分点,资产总额从2014年的500.6亿元增至2024年的2265.7亿元,10年增长352.6% [1][6] - 36户"小散弱"企业重组为十大专业化集团,清退非主业、非优势子企业59户,管理层级压缩至三级以内 [3] - 研发投入强度年平均增速达6.8倍,培育出4个创新联合体 [4] 业务转型与创新案例 - 呼和浩特城市交通投资建设集团布局"地铁+绿电"项目,实施5个地铁光伏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链 [2][3] - 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划归文旅投集团后获评国家4A级景区,入园人数达50.91万人次(同比+37.6%),营收超1658.74万元(同比+69%) [5] - 审图中心转型数据运营型企业,数字资产首批入表金额超2000万元 [7] 混合所有制与资本运作 - 市属国企混改项目民营资本占比超50%,合作民企资金达35.4亿元 [8] - 青资公司打造全国首个乳业现货平台,青城乳业交易中心开市57天交易额破亿,半年突破10亿元 [8] - 智慧青城公司入选自治区数字转型服务商和第三批高新技术企业 [7] 技术创新与人才战略 - 市属国企拥有22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培养高级技术人才757人,与8所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突破169项关键技术 [9] - 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不受限"政策和"揭榜挂帅"机制 [9][14] - 审图中心与华为成立联合实验室 [15] 新兴产业布局 - 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发展集团"城市大脑"实时处理129亿条数据,呼和浩特成为"东数西算"战略支点,绿色算力指数全国第一 [10] - 中和新能源公司参与70兆瓦风电项目,与地铁光伏协同发展 [11] - 2025年重点项目中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占比达66%,涉及492个项目 [15] 制度创新与考核机制 -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绿色转型成效"纳入"一企一策"考核 [4][14] - 实施"三个集聚"战略:资本向新兴产业集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政策向创新领域集聚 [13] - 差异化考核机制推动企业从"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 [14]
一场攻坚战重塑呼和浩特经济版图国企改革的“青城样本”
内蒙古日报·2025-06-04 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