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瞄准国际电池回收市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博萃循环」B轮新增数千万元融资 | 36氪首发
36氪·2025-06-04 11:09

公司融资与业务发展 - 公司B轮融资新增数千万元投资,新增投资方为太平科创基金,此前已完成近亿元B轮领投方的交割,截至目前B轮已累计完成过亿元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及海外项目合作[1] - 公司成立于2019年5月,提供电池关键材料循环利用的全套解决方案,创始人林晓曾为中国科学院过程所研究成员,研究方向为关键金属分离和电池材料绿色制造等,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 - 公司已在亚太、欧洲、北美、中东等十余个国家开展业务,为十余家能源领域的世界500强、国内外电池和能源领域头部企业提供产业咨询、技术服务等,执行项目超过60个[1]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会 - 到2030年,全球乘用车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8000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50%左右,伴随动力电池需求的持续扩张,电池回收将成为全球面临的迫切问题[2] - 中国是电池回收最大最集中的市场,也是全世界最好的工程技术示范市场,但在中国能成功的回收商业模式在海外并不能直接复制成功[2] - 欧盟《新电池法案》规定,生产者要承担废电池回收责任,2031年底前钴、镍等关键金属的回收率需达到95%,锂回收率需达80%,而目前国内头部电池回收企业普遍已经实现镍钴金属回收率95%以上,锂综合回收率90%以上[2] 公司商业模式与定位 - 公司定位为能源基础设施的运维服务商,而非单纯的回收解决方案提供商,重点面向头部回收厂、电池厂、汽车主机厂、能源公司等大B端客户,为其提供技术、装备及后续的运维服务[5] - 电池回收企业出海本质上是服务出口,从而保障"新三样"的产品出口[3] - 公司出海业务模式分为三大部分:技术服务、产线销售硬件和运维服务,需要在每个研发管线和海外项目中平衡项目收入与研发投入,确保整体收益[11] 技术路线与研发成果 - 根据电池材料不同,公司布局了两种技术路线:针对三元电池等可以逐步迭代的电池,从材料层面出发制成性能和能量密度更高的新电池;对于磷酸铁锂类电池,采用材料到材料的直接修复路线[6][7] - 在核心材料环节,公司建立了独立的研发萃取体系,博萃新型共萃体系可以同步萃取镍钴锰,直接生产电池级材料,与传统工艺相比,萃取设备投资降低30%以上、萃取能耗降低10%以上[7] - 在技术落地前,公司会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实验室测试和现场中试,以验证萃取剂的提取效果,并确保其在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7] 国际化战略与项目案例 - 公司主要以项目制技术与服务的方式在全球开展业务,需要在当地建厂以提供回收服务[8] - 以西班牙合资项目为例,公司与ILUNION、EFT-System成立合资公司,在西班牙建设年处理量6000吨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工厂,工厂将作为特殊就业中心进行管理,确保超过70%的员工为残障人士[8] - 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要在国内为客户搭建一条产线,在欧洲取得CE认证并进行培训,最后把设备拉到欧洲安装调试,收益模式从技术服务费拓展到设备销售费用和运营分成等方面[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