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全球经济深度融合与绿色转型背景下,碳足迹核算已成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必修课,强化碳足迹核算能力迫在眉睫[1] - 以碳足迹为代表的绿色贸易规则正在重构国际市场秩序,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和俄罗斯的碳关税政策表明碳足迹已成为关键国际贸易门槛[1] - 当前中国企业对碳足迹核算的重视程度不足,面临主观认识不足和客观技术难题的双重挑战[1][2] - 突破国际市场碳足迹壁垒需要企业、政府与行业协同发力,建立全链条碳排放监测体系并主动对标国际标准[3] 绿色贸易壁垒现状 - 中国某知名品牌汽车出口欧洲时每辆被征缴几千欧元碳排放税,对以高性价比为竞争优势的中国汽车造成沉重打击[1]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自2024年起要求进口高碳排放产品报告碳排放数据,2026年将正式征收碳关税[1] - 俄罗斯自2025年5月1日起对钢铁、水泥等进口商品按碳足迹分级征税[1] 企业面临的挑战 - 主观层面:企业重心仍放在成本与效率等传统事项上,对碳足迹核算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2] - 客观层面:碳足迹核算专业性强、技术复杂,企业普遍缺少专业人才与成熟技术体系支撑[2] - 国内外核算标准差异大,国际认证体系多元,国内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企业在核算时无所适从[2] - 第三方专业核算机构的资质认定与监管机制不完善,加剧了企业的核算困境[2] 应对措施 企业层面 - 将碳足迹管理摆在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建立全链条碳排放监测体系[3] - 加大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投入,采用节能设备、清洁能源,优化生产工艺[3] - 主动对标国际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证提升产品碳足迹报告的公信力[3] 政府层面 - 完善碳足迹核算相关法规与标准体系,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3] - 建设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数据共享、技术咨询服务[3] 行业层面 - 推动建立行业统一核算规范,培育具备国际认证资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3]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升行业整体应对国际贸易挑战的能力[3]
冲破国际市场碳足迹壁垒,要用好核算这一招
中国环境报·2025-06-04 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