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购暗藏“抄底密码”?浮动费率基金成新宠,公募扎堆操作有何玄机
华夏时报·2025-06-04 21:36

基金公司自购行为分析 - 多家头部基金公司近期密集自购旗下产品,涉及金额从1000万元到2000万元不等,包括中欧基金、兴证全球基金、东方红资管、博时基金及天弘基金等机构 [2] - 自购资金多投向浮动费率基金,并承诺较长持有期限,如中欧基金明确持有期不低于三年,天弘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同步自购形成"利益双绑定" [3][5] - 首批16只浮动费率基金密集发行背景下,自购行为被视为对投研实力的背书及传递长期信心 [2][6] 自购案例细节 - 东方红资管5月27日出资1000万元自购其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东方红核心价值混合基金 [3] - 博时基金5月28日公布2000万元自购计划,部分资金投向博时卓睿成长股票型基金和博时卓越优选混合型基金A类份额 [3] - 兴证全球基金6月3日拟出资2000万元认购兴证全球合熙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3] 自购行为的市场意义 - 锁定长期持有期强化资金稳定性,规避短期套利,为市场注入韧性 [4] - 机构行为反映对投研能力、产品表现的信心及当前市场环境的积极判断 [5] - 历史经验显示自购潮常出现在市场重要转折点,如2022年市场波动期间 [7] 自购潮的深层逻辑 - 新发基金尤其是创新产品需"护航",自有资金可确保成立门槛并吸引跟投资金 [6] - 浮动费率基金作为行业重大创新,自购行为对其市场接纳具有标杆意义 [6] - 部分自购隐含机构对市场底部的判断,但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估 [7] 投资者解读建议 - 需区分自购性质:新发基金自购以营销因素为主,存续基金自购或提供入市窗口 [8] - 核心观察指标包括自购金额占发行规模比例、锁定期长短及基金经理是否跟投 [8] - 自购是积极信号但非市场走势保证,投资决策仍需结合产品策略与基本面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