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市场现状 - 2024年全球虚拟货币交易规模突破15万亿美元,日均交易量高达400亿美元 [2] - 虚拟货币凭借匿名性、便捷性、跨国性特征成为洗钱主要工具,交易双方仅通过加密地址操作无需真实身份信息 [2] - 跨国诈骗案例显示,数千万元资金可通过虚拟货币在数小时内分散转移至全球数十个钱包地址 [2] 虚拟货币与腐败犯罪 - 虚拟货币成为新型腐败载体,收受行为可能牵涉非法经营、洗钱、掩饰犯罪所得等上下游犯罪链条 [3] - 最高检联合多部门开展打击洗钱犯罪三年行动(2022-2024年),明确将虚拟资产交易列为洗钱方式 [3][8] - 2024年两高发布司法解释,规定通过虚拟资产转移犯罪所得可认定为洗钱罪 [8] 洗钱犯罪模式与案例 - 2024年破获的特大虚拟货币洗钱案涉及400亿元资金,犯罪团伙利用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为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洗钱 [4] - 洗钱产业链分工明确:上游获取非法资金,中游进行虚拟货币技术操作,下游将资金合法化 [5][6] - 典型操作包括将资金兑换为比特币/以太坊,通过多次币币交易混淆流向,最终兑换法币或购买资产 [5] 监管与法律挑战 - 虚拟货币法律属性认定存在分歧,我国未承认其货币地位但部分判决认可其财产属性 [9] - 证据收集面临跨境调取难、匿名交易主体核实难、电子证据易篡改等技术障碍 [11] - 犯罪数额认定因价格波动(如比特币)和资金混同操作而复杂化,司法解释中"情节严重"标准(500万元以上)适用困难 [13][14] 国际协作困境 - 各国对虚拟货币监管政策差异大(如合法化与禁止并存),阻碍跨境调查取证与资产追缴 [15] - 我国通过司法解释与国际接轨,但需协调不同法律体系下的犯罪认定标准 [15][16]
专业文章丨虚拟货币洗钱罪案件前沿问题
搜狐财经·2025-06-05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