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奢侈品视角,是真正理解潮玩业态的关键?
36氪·2025-06-05 10:43
奢侈品一直被认为是高净值阶层的消费象征,是社会认可的"通用语言"。但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像上一代那样渴望一只LV手袋、一块劳力士手 表。他们转而把"钱""注意力"与"情感"投向了一种更轻、更新、也更"属于自己"的消费物件——潮玩。 从300元的盲盒,到3000元的定制BJD,再到过万的艺术玩偶;从上班族办公桌的Labubu,到租房客床头的DIMOO,再到地铁口排队两小时的"联名发 售";潮玩似乎不再是"玩具",而成了一种结构完整的情绪容器×社交语言×价值表达方式。它不炫富,但有身份;它不实用,但有陪伴;它不代表地位, 但代表我是谁。它也许没有奢侈的外壳,却也已悄然具备了奢侈的灵魂。 "高价低用"的逻辑 潮玩与奢侈品的第一性原理共振 很多人直觉上会否定"潮玩=奢侈品"这个说法,因为它看起来不够"高贵"、不够"高级"。但如果我们抽掉奢侈品的"品牌名""贵价包""高级时装"这类表层物 象,回溯它的第一性逻辑,会发现:真正定义奢侈品的,并不是价格本身,而是对欲望的组织能力×对非理性的调动结构。 从奢侈品的"五大逻辑结构"与潮玩对比示意 | 序号 | 奢侈品底层逻辑维度 | LV的表达 | 潮玩的对照表达 | 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