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行业背景 -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2021年9月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1] - 国家标准《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GB/T 41010-2021)于2022年6月1日实施,规范生物降解塑料性能及标识[2] - 快递包装领域政策修订鼓励使用可降解材料,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向重点领域深入[3] 行业ESG披露现状 - 可降解塑料指数27家上市公司中15家发布2024年度ESG报告,披露率56%,高于全A股45 74%[2][3] - 市值TOP10企业中8家披露ESG报告,5家公布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范围一+范围二),仅1家披露范围三数据,6家公布研发投入[3] - 行业ESG披露水平被专家评价为"中游",未满足公众期待,范围三数据尤其缺乏[2][3] 企业案例与技术应用 - 万华化学全生物降解地膜已应用于30万亩农田,恒力石化推动生物降解地膜治理白色污染,彤程新材建成10万吨级可降解材料产线开发农业地膜[5] - 聚乳酸(PLA)占全球可降解塑料制品份额超60%,但最新研究显示其微塑料颗粒可能入侵人体肠道系统[6] - 上市公司ESG报告普遍缺乏可降解率、可回收率等关键数据披露[6] 专家建议与行业挑战 - 专家呼吁企业应在ESG报告中详细披露技术参数(如可降解率),并通过招股书等渠道补充环境效益数据[6] - 行业需平衡技术优势与风险披露,政策应明确标准框架,企业需履行环境责任透明度[7] - 可降解塑料并非零危害,需客观评估其应用风险而非过度宣传环保光环[6][7]
世界环境日 | A股可降解塑料行业ESG信披观察:产品可降解率等技术参数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