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息消费贷置换高息网贷?28万债务操作一次却涨至35万
第一财经·2025-06-05 18:49

债务置换模式分析 - 新型债务置换模式兴起,宣称可将20%的网贷利率降至3%,实为贷款中介利用银行消费贷与网贷利差进行的违规操作 [1] - 中介通过垫资"平债"、包装资质等操作规避银行风控,收取高额手续费,综合成本达贷款额15%~20% [1] - 置换降息效果有限,本质是通过虚构贷款用途套取银行低成本资金,可能导致银行抽贷、征信受损及法律追责 [1] 中介操作手法 - 中介鼓吹"银行大放水",渲染债务置换成功案例,诱导客户办理转贷业务 [2] - 针对小额网贷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匹配银行渠道,大额客户则采用垫资养征信、包装资质等复杂流程 [3] - 开发"信用卡优化方案",通过阶段性还款将信用卡额度使用率从100%降至50%~70%以规避风控 [3] 隐性成本分析 - 10万元网贷置换业务需支付5%月息垫资费加10%手续费,单月成本达1.5万元 [4] - 28万元负债案例中,6个月操作成本达6.36万元(含3%月息垫资费+12%服务费),债务从28万元升至35万元 [4] 行业驱动因素 - 银行消费贷利率持续"内卷"至3%,与8%~24%的网贷利率形成显著套利空间 [6] - 银行面临消费贷增长压力,4月全国居民短期贷款少增4019亿元,部分员工铤而走险与中介合作冲指标 [6] - 中小银行员工亲自下场推介业务,某农商行支行行长通过企业微信推送贷款申请二维码 [7][8] 银行风险暴露 - 违规置换导致银行难以核实借款人真实资质,渤海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从2023年4.44%激增至2024年12.37% [13] - 2024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规模达370.4亿元,同比增7.6倍 [13] - 网贷置换者通常资质较低,被包装后强行借入银行贷款,违约概率较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