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盈利目标 - 纯电新势力车企(小米、蔚来、小鹏)将2024年四季度设定为盈利目标节点,通过规模效应和降本增效实现扭亏 [1][2][3] - 增程式车企(理想、零跑、赛力斯)已实现盈利,主要因电池组较小、采购成本低及内燃机技术成熟 [2] - 行业普遍认为年销量需突破30万辆才能形成可持续盈利的规模效应 [5][6] 公司财务与运营数据 - 小米汽车:2024年Q1智能电动汽车收入181亿元(环比+10.7%),经营亏损收窄至5亿元(Q4为7亿元),预计Q3/Q4盈利 [2] - 蔚来:2024年Q1收入120.35亿元(同比+21.46%),净亏损68.91亿元(同比扩大31.06%),目标Q4盈利并预计Q2交付量7.2万-7.5万辆(同比+25.5%-30.7%) [3] - 小鹏汽车:2024年Q1收入158.1亿元(同比+141.5%),毛利率10.5%(同比+5pct),净亏损6.6亿元(同比环比均减亏50%),目标Q4盈利 [3] 盈利关键条件 - 销量提升:蔚来目标稳态月销2.5万辆(同比+20%),小鹏计划通过高毛利车型占比提升销量 [3][5] - 成本控制:需降低电池采购成本、优化供应链、压缩研发/销售开支(如自研芯片、组织架构优化) [4][5][6] - 技术与管理:智能化(自动驾驶、车联网)和全球化布局为竞争核心,研发投入需平衡利润影响 [5][6] 行业竞争与政策环境 - 工信部、中汽协呼吁改善"价格战"内卷,若竞争趋缓或提升行业利润水平 [1][7] - 行业集中度将提高,头部企业凭借规模经济、资金实力(如比亚迪融资能力)和技术壁垒主导市场 [5][6][7] - 未来格局或为"少数巨头+特色新势力",淘汰年销量低于30万辆的企业 [6]
纷纷订立“扭亏为盈”时间表,蔚来、小鹏、小米汽车设定四季度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