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股价与流量齐飞,“苏超”踢的不止是足球
36氪·2025-06-05 19:41

赛事概况 - "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已成为中国足坛现象级爆款赛事,由江苏省内13个地级市组队参赛,分为13轮单循环常规赛和八强单场淘汰赛[3] - 首届赛事观众人数呈现爆发式增长:第一轮场均7745人,第二轮9852人,第三轮达15025人,远超2025中甲联赛场均6467人的上座率[4] - 11支参赛队主场容量超3万人,南京奥体中心(6.1万座)等大型场馆启用后,上座率有望逼近中超联赛当前24371人的场均水平[4][6] 商业表现 - 赛事门票出现二级市场溢价现象,原价10元的南京队主场门票被炒至600元,二手平台出现专业代抢服务(代抢费150元/张)[8][17][19] - 赛事带动相关概念股暴涨:金陵体育股价三连板,6月5日达29.38元/股(+20.02%),创两年新高;共创草坪实现四连板[23][24][25][28] - 赛事获得江苏银行总冠名及5个品牌联合赞助,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参与运作,形成完整商业矩阵[29][31] 运营模式 - 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江苏省体育局联合13地市政府主办,整合文旅资源(如常州A级景区对客队城市游客免费开放)[32] - 官方新媒体主动造梗营销,"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等网络热词通过"南京发布"等政务号传播,形成破圈效应[32][33][37] - 参赛资格灵活:允许现役职业球员(每队限3人)及符合户籍/青训条件的球员加入,实际形成半职业赛事结构[19] 区域经济基础 - 江苏省13个地级市均为全国百强市,各地级市均拥有2万人以上专业足球场,曾承办2018年U23亚洲杯等国际赛事[31] - 省内现存"三甲二乙"职业足球格局(南通支云、苏州东吴等5队),足球人才储备丰富(产出吴曦、武磊等国脚)[31] - 独特的"十三太保"地域文化(苏南苏北经济文化差异)形成赛事话题张力,激发城市间良性竞争[37][39] 行业影响 - 赛事填补江苏队退出职业联赛后的市场空白,通过地域归属感实现情绪价值变现,带动群众体育参与度[39] - 为职业联赛提供运营参考,包括社区融合(如常州队更名"吊州"等网民互动)、文旅结合等创新模式[43] - 广东等省份尝试复制模式存在难度,因缺乏江苏特有的去中心化城市格局和经济均衡性[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