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我们在海底“种”珊瑚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6-06 07:04

珊瑚礁生态修复科研进展 - 厦门大学团队在东山岛海域布放福建省首套海底有缆珊瑚生态在线观测系统,通过水下摄像头实现长期连续监测,5种造礁石珊瑚AI识别准确率达90%,5小时视频分析时间从2-3天缩短至1小时[5][7] - 广西大学团队累计航程超7万海里,修复珊瑚面积450亩,建立含200种珊瑚的样品库(3.5万个样本),涠洲岛项目获6992万元专项资金,投放1520个人工礁,移植8万株珊瑚,示范区活珊瑚覆盖率3年内从5%提升至20%[8][9][10] -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团队在大鹏湾种植超10万株珊瑚,开发珊瑚杯苗圃架等培育技术,建立36支志愿者队伍(广东超3000人),创新替代性修复司法案例(607株珊瑚)[12][14][15] 珊瑚修复技术突破 - 厦门大学采用原位修复技术,直径50厘米白化珊瑚2个月可完全恢复,通过浮标系统减少船锚破坏[6] - 广西大学开发热驯化技术提升珊瑚耐高温能力,涠洲岛试验中鹿角珊瑚2年增长20倍,块状珊瑚增长2倍[9] - 广东海洋大学针对不同海区采用胶泥种植法、钻孔种植法等,水下作业需克服能见度低、水流冲击等困难[13][14] 珊瑚礁生态价值与保护体系 -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热带雨林",东山岛作为中国大陆最北端造礁石珊瑚群落,对气候波动敏感具有重要监测价值[5] - 广西大学构建选种-育苗-移植一体化修复体系,设计三维人工礁体结构恢复生物栖息地[8] - 广东海洋大学制定10%珊瑚覆盖率的人工干预阈值,大鹏湾海洋牧场为全国首个珊瑚主题国家级示范区[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