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凌家滩遗址: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宝库|访古
经济观察报·2025-06-06 08:50

凌家滩遗址概况 - 凌家滩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考古遗址,距今5800~5300年,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核心区域40万平方米[6] - 遗址于1985年由村民发现玉环、石锄等文物后上报,经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确认[2] - 1987年起连续多年发掘,发现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及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4] 遗址结构与功能分区 - 分为三大功能区:居住区、3000平方米红烧土广场祭祀区、14000平方米墓葬区[9][11][13] - 居住区含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建筑,出土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具[9] - 祭祀区含1200平方米人工祭坛,发现燎祭遗存和疑似"神庙"建筑[11] - 墓葬区分8排,最高规格墓葬出土330件随葬品(玉器200件、石器97件、陶器31件)[13] 出土文物特征 - 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含鼎、豆、壶等器型,鸡形陶壶等造型独特[8][10][17] - 玉器数量最多,包括礼仪用具(钺、斧)、装饰品(璜、璧)及玉人、玉龙等形象[19][20][21] - 代表性玉器:87M4号墓8.1厘米高玉人、98M29号墓4.4厘米长蜷曲玉龙、带八角星纹的玉鹰[21][22] - 发现中国最早使用人工建材的水井(直径1米、深3.8米)和石块垒砌石墙(高30厘米)[15][16] 手工业与技术成就 - 发现制陶、制玉、制石作坊遗迹及生产工具[15] - 玉器加工技术精湛:切割精度达0.1厘米,掌握线切割、钻孔(单/双面)及阴刻、浮雕等工艺[23] - 石钻设计蕴含机械力学原理,螺丝纹钻头具重要学术价值[25][26] 文化意义与学术价值 - 反映初级城市规划和复杂社会组织,出现王权政体雏形[27] - 出土玉板、玉龟等中国最早占卜遗物,可能承载河图洛书思想[28][29] - 玉器材质与造型显示与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交流,体现多元一体文明特征[30][31] - 2012年被命名为"凌家滩文化",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被视为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关键节点[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