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峡"僵尸船"现象 - 石油咨询公司Kpler报告显示马六甲海峡东部外港界限区(EOPL)至中国航线出现新型AIS欺骗手段,通过关闭真实AIS信号并冒用已退役船舶身份掩盖伊朗原油运输轨迹 [1] - "僵尸船"操作模式使船舶在EOPL装货后可从常规追踪系统消失数月,显著增加追踪伊朗原油流向中国的难度 [1][6] - 近期观察到四起典型案例,涉及VLCC、阿芙拉型和苏伊士型油轮,均采用身份伪装技术规避制裁监管 [3][5] 典型"僵尸船"案例分析 - 29.74万载重吨VLCC"Vanity"轮冒用已退役的30.94万载重吨"Uranus"轮身份,在山东黄海锚地活动,隶属阿联酋Glopbal Amity公司 [5] - 30.03万载重吨VLCC"Ivy"轮冒用29.88万载重吨"DS Tina"轮身份,隶属越南Sao Viet公司,完成EOPL至中国航线伊朗原油运输 [5] - 10.52万载重吨"Panda"轮伪装成10.71万载重吨"Aframax River"轮,5月28日现身新加坡海峡,同属越南Sao Viet公司 [5] - 15.05万载重吨"Izumo"轮使用已报废船舶"Blue Dhir"轮信号,隶属马绍尔群岛Gemini Marine公司,四个月前出现在新加坡海峡 [5] 伊朗原油贸易现状 - 5月伊朗对华原油和凝析油出口量降至每日110万桶,同比下滑20%,反映美国制裁效果显现 [7] - 实际贸易量可能被低估,因中国官方数据不记录伊朗原油,且东南亚船对船转运后原油被重新标记为马来西亚等国来源 [7] - 中国独立炼厂(teapots)作为伊朗原油主要买家,当前开工率接近历史低位,需求端疲软态势或延续至7月 [7]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俄罗斯Sokol和Novy Port等原油品种价格下跌,部分替代伊朗原油在中国市场份额 [8] - 中国买家年初囤货行为导致5月采购需求减少,加剧伊朗原油出口压力 [8] 行业影响与趋势 - 船舶规避制裁手段持续升级,新型AIS欺骗模式对全球原油贸易追踪体系构成系统性挑战 [6][10] - 制裁压力与市场需求变化共同作用,正在重塑伊朗原油国际贸易流向与运输方式 [7][10]
越来越多的“僵尸船”现身马六甲海峡,伊朗原油走私手段升级
搜狐财经·2025-06-06 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