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发展 - 1975年首次用金属测量觇标测得珠峰高度8848.13米,2005年结合传统大地与卫星测量结果为8844.43米,2020年通过北斗卫星、雪深雷达等技术精确锁定新高度8848.86米 [2] - 2020年测量采用多源立体观测技术,包括GNSS监测点、卫星/航空/地面重力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形成综合测绘技术大会战 [2] - 定期测量珠峰高度可监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持续隆升趋势,并为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研究提供长期数据支持 [2] 珠峰地壳运动特征 - 2020年测量显示珠峰每年向东北方向移动3厘米,垂直方向隆升4毫米,青藏高原整体隆升趋势为每年3-5毫米 [3] - GNSS形变监测网数据显示,2015年尼泊尔强震导致珠峰周边CORS站点同震位移,但青藏高原站点仍保持长期上升趋势 [3] - 对比2005年与2020年测量结果,珠峰地区地壳隆升是长期垂直形变的主要特征 [3] 冰川与气候变化研究 - 珠峰地区冰川是全球中低纬度最发育区域之一,2020年测量通过航空遥感和激光雷达获取近30年冰川流速场时空变化模型 [4] - 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钻取324米冰芯,创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记录,为研究气候历史提供关键样本 [4] - 2024-2025年开展西昆仑、藏东南等地冰川航空探测,首次实现区域性极大陆冰川和海洋性冰川厚度测量 [5] 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成果 - 1959-1960年首次珠峰科考覆盖7000平方公里区域,系统阐述自然面貌,后续6次大型科考聚焦冰川、大气、生态等变化 [6][7] - 2022年"巅峰使命"科考首次获取海拔6500-8848米冰雪样品,发现青藏高原变暖变湿趋势,"亚洲水塔"供水能力增强 [7] - 科考累计发现3000+新物种,提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或追溯至19万年前,为生态与人类适应研究提供新证据 [7] 科研价值与应用 - 珠峰测量数据用于分析地球运动、生态环境变化,雪深、气象、冰川监测数据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一手资料 [6] - 海洋性冰川探测有助于解析全球水循环与气候调节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5] - 科考从"摸家底"转向"看变化",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西风-季风相互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7]
攀上地球之巅 探寻自然奥秘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5-06-06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