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后互联网时代的精神状态
虎嗅·2025-06-06 22:3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互联网行业精神状态堪忧,表现为裁员潮、职业转型困境和心态调整难题 [1][2] - 外卖行业暴露存量重新分配趋势,京东趁机进军该领域,反映行业竞争加剧 [1] - 行业高增长幻觉破灭,从业者面临从"风口飞猪"到"平凡打工人"的身份转变 [15][16] 商业模式分析 - 中国互联网核心商业模式为脉冲式增长,依赖资本、流量、团队和政策四要素 [4][6] - 网络效应驱动"冲量"策略,用户规模优先于质量,形成"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变现逻辑 [7] - 移动互联网时代资金规模跃升,千团大战等线下争夺战消耗惨烈却难现赢家通吃 [10][11] 市场结构演变 - BAT确立霸权后,创业公司多被收编,风投向中后期转移,巨头自身资本化明显 [10] - 下沉市场被拼多多等挖掘,形成与AT差异化的用户覆盖策略 [22][23] - 出海业务采取独立实体运作,部分领域实现反向输出至美国市场 [14] 文化与社会影响 - 算法推荐塑造刻奇文化景观,实际削弱文化多样性,用户时长逼近生理极限 [14][24] - 996ICU和外卖员困境反映平台经济劳工权益问题,行政监管难以扭转行业惯性 [16][17] - 行业早期理想主义消退,战略选择向第二/第一浪潮市场妥协导致创新停滞 [23][27] 历史路径依赖 - 风投推动的copy to China模式早期成功,但后期与美国市场分化形成本土特色 [7][20] - 电商发展补足线下基础设施短板,支付等环节实现后发优势 [18][19] - 政策红利期结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预示监管并轨趋势 [36][37] 思想建设缺失 - 行业缺乏本土思想领袖,概念生产流于表面,未形成中层理论体系 [29][30] - 极客文化土壤贫瘠,媒体过度商业化导致思想资源碎片化 [31][32] - 实践先于理论的发展模式在转型期面临指导空白困境 [33][34] 未来趋势展望 - 全球化退潮与文化并轨将重塑行业定位,需应对工具理性局限 [34][35] - 社会O2O推动线上线下治理融合,公共性要求提升 [36][37] - 行业需在规范发展中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