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郝宇5月24日发布视频质疑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胶原棒产品重组胶原蛋白含量造假,称检测显示实际添加量仅0.0177%,远低于标注的"非微量成分"标准(理论应≥0.1%) [3] - 巨子生物连夜发布检测报告否认指控,华熙生物随后发声支持郝宇,事件演变为持续12天的"罗生门",截至6月5日双方仍各执一词 [3][4] - 事件导致巨子生物市值蒸发超20%(近200亿港元),正值618大促期间引发消费者广泛质疑 [4] 涉事企业表现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4亿元(+57.2%),其中可复美品牌贡献超八成收入(+62.9%),归母净利润连续两年保持40%+增速,当前市值631.83亿港元 [4][9] - 华熙生物2024年归母净利润1.74亿元(-70.59%),皮肤科学业务收入增速创五年新低(-31.62%),市值261.6亿元仅为巨子生物的41% [8][9] - 巨子生物线上渠道收入占比71.6%(+6.4pct),DTC店铺聚焦可复美胶原棒等大单品 [6] 行业现象分析 - 国货美妆普遍依赖"成分营销":玻尿酸(华熙生物)、玻色因(赫莲娜)、Pitera(SK-II)等案例显示,单一核心成分绑定品牌是行业通用策略 [5] - 线上渠道依赖加剧营销投入:头部国货美妆线上收入占比普遍超90%,珀莱雅营销费用达51.61亿元(占营收50%) [6] - 资本与企业的"概念共谋":券商研报助推"重组胶原蛋白"替代"玻尿酸"论调,华熙生物曾发文驳斥4家券商研报 [7][9] 技术标准问题 - 重组胶原蛋白尚无国家/行业标准,导致检测方法争议无法定论 [10] - 新兴成分标准制定滞后于技术发展,企业可能选择最有利的商业解释角度 [10] - 分析化学领域尚无完美检测方法,当前争议已超出技术认知范围 [11] 行业影响 - 事件暴露"成分军备竞赛"风险,可能动摇消费者对国货美妆的"成分信仰" [1] - 资本推动新成分商业化路径:学术背书→KOL传播→商业变现,企业与资本存在业绩对赌压力 [9] - 行业担忧事件打击国产化妆品整体信誉,呼吁企业在科学解释基础上开展成分营销 [11]
可复美疑似造假罗生门:成分营销成双刃剑,资本游戏谁是输家
南方都市报·2025-06-07 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