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评|“苏超”的作业该怎么“抄”
第一财经·2025-06-07 22:39
行业分析 - "苏超"赛事成功带动大量文旅消费,搅热赛事经济,成为"文体搭台,经济唱戏"的优秀范例 [1] - 江苏13个设区市均位居全国城市GDP80强之列,经济相对发达且较为均衡 [1] - 江苏足球发展水平较高,群众基础较好,深厚的"地域梗"文化加持比赛,放大了赛事影响力 [1] 决策流程 - "苏超"的设想由江苏省领导提出,但并非拍脑袋决策,而是经过科学民主决策流程 [2] - 江苏省政府召集相关部门开会研究,各地政府共同发力,承办单位反复征求各参赛队意见 [2] - 赛事初始对赛区场地要求仅为不低于2000座,尝试反响良好后才进一步推广 [2] 政府角色 - 江苏各级政府在"苏超"上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创造力 [3] - 政府仅做三件事:授权制定规则、提供硬件设施保障、不干预群众和媒体造"梗" [3] - 赛事爆火后,各地政府才在招徕和接待球迷、游客方面主动作为 [3] 商业模式 - "苏超"比赛票价亲民,大多在10元左右,部分场次被"黄牛"炒至200~500元但官方票价不变 [5] - 第三轮场均观众突破1.5万人,后续至少还有65场比赛 [5] - 通过低价票策略换来全民狂欢和赛事经济火热,赞助商、合作伙伴盈门,广告效应空前 [5] 经济效应 - 江苏以几百上千万元球票钱,换来了远超票价的综合收益 [5] - 经济搞活后,企业、老百姓赚钱,相应纳税增多,政府自然能跟着多"赚钱" [5] - "与民争利"被视为下策,政府部门应克制"赚钱优先"的冲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