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浙大版“荒野求生”:学生“硬核”课堂收获成长
中国青年报·2025-06-09 06:05

课程设置与参与情况 - 浙江大学开设素质拓展课·野外实践课,涵盖"素质拓展1"至"素质拓展4",难度逐级递增,每学期仅24名学生可选,选课后台有几百人竞争 [1] - 课程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形式授课,教授攀岩、溯溪、丛林穿越等野外生存技巧,旨在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和心理承受力 [1] - 学生需完成前期课程(如攀岩初级班)才能选修高阶课程(如"素质拓展4"),未达标者会被劝退 [2] 课程内容与训练方式 - 课程包括日常训练(每周一次校内岩墙训练)和户外实践(如天石滩攀岩、溯溪),学生可自主练习基本技能和体能 [2] - 天石滩攀岩路段800米,耗时1小时40分钟,主要考验体能和团队协作而非攀岩技能 [1][3] - 溯溪环节挑战性更高,水下石头湿滑且形状各异,需谨慎探索,学生需穿戴救生衣并接受安全防护 [3][4] 学生体验与收获 - 学生从恐惧(如首次攀岩时的后悔)逐渐转变为热爱,并主动挑战高阶课程 [2] - 课程促进团队合作(如互相保护、游戏设计),学生收获友谊并提升默契度 [5] - 学生心态从追求难度转向自我探索,认为课程帮助突破舒适区,对个人成长帮助显著 [5][6] 教育理念与社会价值 - 课程回应大学生突破舒适区、寻求真实挑战的需求,体现"五育并举"育人理念 [6] - 学生认为大学应多开设此类课程,弥补高中运动能力发展的不足,提供多样化探索机会 [6] - 课程设计注重安全(如保险、救生衣、医疗支持),确保实践风险可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