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评论 || 汽车生产模式变革: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破局之路
中国汽车报网·2025-06-09 09:5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汽车经销商面临"越卖越亏"恶性循环,库存预警指数居高不下,82%经销商存在价格倒挂,新车销售毛利贡献率达-17.7% [1] - 行业正经历从"规模驱动"向"需求驱动"的深刻变革,供大于求的市场关系迫使车企必须转变"以产定销"模式 [1] - 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但燃油车产能过剩与新能源产能爬坡的矛盾加剧,导致生产和需求错位 [2] - 2024年汽车市场降价涉及车型达227款,经销商成为过剩产能的"蓄水池" [2] - 消费者需求从"功能满足"转向"个性化体验",定制化需求大幅提升,传统车企生产周期难以匹配市场变化 [2] 生产模式转型难点 - 车企习惯于制定明确生产规划,但"以销定产"需要适应小订单、快响应的新模式,对产线调整和需求预测提出更高要求 [3] - 供应链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如芯片危机、锂矿成本上涨)导致车企采用"囤货"模式对冲供应风险 [3] - 汽车产业链长、生产周期复杂,转型难度大于家电行业 [6]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 国家可通过融资支持政策缓解经销商资金链压力,约束车企过度压库行为 [4] - 二手车经销、数字化赋能等新业态试点为"以销定产"提供制度性保障 [4] - 政策要求车企建立需求响应机制,将区域市场容量、用户偏好等数据纳入生产决策 [4] 数字化转型实践 - 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依托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构建"订单造车"模式,库存周转效率提升30% [5] - 一汽丰田通过减产保价(月产从6.6万辆降至3.8万辆)稳定渠道,数字化工具优化库存结构降低零部件积压风险40% [5] - 大众MEB、吉利SEA等模块化架构将车型切换周期从6-12个月缩短至3个月以内,支持小批量定制化生产 [5] 产业链协同与未来方向 - 需向上游打通零部件供应商数据,向下游建立经销商需求共享平台,构建"订单-生产-物流"一体化网络 [6] - 短期可通过减产保价稳定渠道,中期需构建柔性供应链与智能制造能力,长期形成订单造车常态化机制 [6] - 模块化平台与供应链协同机制是"以销定产"落地的关键支撑,能提高零部件通用率和资金利用效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