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市集要“烟火气” 不要“乌烟瘴气”
消费日报网·2025-06-09 10:33

市集经济复兴现象 - 市集从传统商品交易场所转型为融合城市文化、社交与活力的新载体,为都市增添"烟火气"[1] - 市集以"小而美"生态深入城市肌理,通过小规模、分散化经营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1] - 市集为小微创业者、农民、手艺人等群体提供低门槛创业机会,形成"毛细血管"式经济形态[1] 市集文化价值 - 市集通过地方特色商品(如苏州双塔市集苏式小食、西安回民街羊肉泡馍)成为城市文化活态名片[2] - 市集重构人际互动方式,通过摊位交流、讨价还价等行为强化社会联结,传递城市温度[1] - 市集形成独特社交圈子和社群文化,有效避免城市商业同质化趋势[2] 市集监管挑战 -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问题(如安徽亳州提拉米苏中毒事件)暴露监管漏洞[2] - 夜市噪声扰民、垃圾堆积等问题引发居民投诉,存在"烟火气"变"乌烟瘴气"风险[2] - 监管需平衡"放"与"管",避免"一刀切"式取缔[3] 智慧化管理方案 - 建议配备智慧终端及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食品溯源体系[3] - 通过划定专区、分时管理(周末市集/夜间限时摊位)实现多方利益平衡[3] - 需完善水电接入、垃圾清运等配套服务,保障摊主经营条件和市民消费安全[3] 市集经济可持续发展 - 市集复兴反映现代人对"附近"和"温度"的情感需求,应成为城市经济生态有机组成部分[3] - 需在鼓励创新与规范管理间找到平衡,实现文明与暖心的双重目标[3] - 摊主需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和诚信经营,消费者应践行文明购物行为[3]